1.扫墓:寒食节扫墓在南北朝至唐初被视为“荒祭”。家家户户都会到自家祖坟前,祭祀,添土挂纸钱,然后推燕子,把蛇兔铺在坟顶上,滚下来,用柳枝或疙瘩穿起来,高高地放在房间里,这意味着要沾染祖先的美德。
2.杨柳插枝:维生素寒食节的象征本意是怀念介休所追求的政治清明。民间还有一种说法,清明不穿柳,红颜变白头。插柳是一种习俗,也是为了纪念农业的创始人神农氏,他教人们种植庄稼。
3、踏青:寒食节又叫春游,始于唐宋。在《帝都风光略》中,记载了徒步旅行的场景:清明这天,人们去徒步旅行,有数以万计的游客、骑手、步行者和游客。踏青,也叫春游、探春、寻春。在花草变绿的春天,人们一起去郊外徒步旅行。
4.荡秋千:荡秋千最初是古代寒食节宫廷女子的游戏。根据历史记录,至日中部的天宝宫寒食节实际上设置了一个秋千,这使得宫女们笑着认为这是一场盛宴。皇帝称之为半仙戏,京城士人称之为半仙戏。秋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为了谋生,祖先需要上树采摘水果。在攀爬和奔跑中,它们抓住藤蔓来回摆动,爬树或穿越沟壑。这是秋千的原型。
5.吟诗:寒食节期间,文人墨客或思念亲人,或借景抒情,多有感慨,或突发灵感,或大有诗意。从全唐诗来看,唐玄宗、杜甫、韩愈、柳宗元等名人都写过寒食节诗,丰富了文人的生活和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