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阀分裂为皖系、直系和奉系三大系,谁的实力更强
1、综合来看,皖系在政治上占优,直系在规模上略胜,而奉系在经济和军队质量方面堪称翘楚。最终,奉系在军阀混战中胜出,以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结束了北洋军阀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2、在民国初年的历史舞台上,北洋军阀的分裂成皖系、直系和奉系三大势力,每一派都以其独特的方式争夺着权力的宝座。让我们透过历史的烟尘,一窥三大派系之间的实力较量。政治舞台的角逐袁世凯去世后,冯国璋、李纯和王占元的“长江三督”联手,标志着直系的崛起。
3、张作霖为北洋军奉系首领,是“北洋政府”最后一个掌权者,兵力割据地为东北三省,利用日本的势力控制了奉、吉、黑三省,为奉系首领。 孙传芳兵力割据地为浙江,福建,江苏,安徽,江西,成立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自任总司令兼江苏总司令。
4、直白一点,一开始直系最厉害。因为是正规军,属于政府武装,不管是奉系还是皖系表面上都要依附他,最后政府让同志们失望了,实力也不行了,政府就被各地军阀炒鱿鱼了。 而皖系军阀虽然富裕,但是属于非政府武装,地理位置又是各方冲突位置,所以富裕但是对外局面不太好,依附政府。
5、,直系,代表人物吴佩孚,1920年-1924年是当时势力最大的军阀派系。吴佩孚的直系先后打赢了直皖战争和第一次直奉战争,赶走段祺瑞和张作霖,掌握了北洋政府(北京),全盛时控制着直隶,江苏,湖北,江西,河南等地。结局:1924年被奉系打败实力大减,1927年被北伐的国民革命军打败彻底消灭。
...没有选择段祺瑞和袁克定,而是选择了黎元洪执掌大权?
于是在袁世凯死后,王士珍、张镇芳等打开金匮石屋,找出袁世凯留下的继承者提名,只见上面亲笔写着: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并没有自己的儿子袁克定。后来,这三人也都先后担任民国大总统。虽然,这个故事被传得有鼻子有眼睛,但很明显就它是标准的民间故事。
袁世凯虽然指定了一个《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副总统不得继任总统,但《中华民国约法》受到全国人民的一至声讨。袁世凯的继承人,大致是二武一文。武是安徽段祺瑞,直隶冯国璋。文则是王士珍。而黎元洪其实是武昌首义,被革命人推荐上来的。严格地说,和北洋系并不是一个派系,而代表革命新兴军阀的利益。
有人说袁世凯一开始打算写袁克定名字的,又担心袁克定资历不够,威望不足,手头上有没有多少军队,选他为接班人反而是将他推到风口浪尖,一不留神就成了众矢之的,到时候只怕别说权位,就连性命可能都有危险。
按照“袁记约法”,袁世凯写的接班人是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并没有袁克定。而护国战争造成的南北对峙,只有选定黎元洪当总统才能避免南北分裂、北洋内部稳定,不生动乱。
在事业的低谷,张之洞的讽刺和“北京兵变”的不确定性,都表明袁世凯并非所有事件的主导者。作为总统制造者,袁克定伪造报纸事件展现了他企图独裁的一面。然而,即使到了最后关头,袁世凯仍对未听从挚友的建议感到后悔。黎元洪、段祺瑞和冯国璋等人的故事,揭示了民国初期执政的艰难与权力斗争。
为什么中国古代北方人很能打,到了近代就没有南方人能
1、至于不能打,主要原因在于东北因为长达两百多年的修养而变得过于富庶。能够野鸡飞到饭锅里。怎么都能有口饭吃,何必辛苦吃兵粮。所以东北军在民国初期反而成为装备好但战斗力差的一个很奇怪的典型。
2、中国古代北方的民族往往都是在比较贫困的,为了生存必须有一个强悍的身体,否则适应不了当时的环境。南方却不是,往往都是生活在比较安逸的环境中。所以打仗打不过北方民族的铁骑。无论在中国历史上的那个时代的哪个政权,汉人还是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不都是提倡的儒家的文化,也就是当时汉人的文化。
3、开国将领南方人多,因为战争是逐步蔓延的最开始在东北,后期慢慢扩大到全国。所以当北方已经炮火连天时 南方还没有战争。最简单的就是你先打,我看你打的时候有什么问题我在学习增强自己的实力。在一个南方多山平原少可以打游击,北方几个大平原所以打仗很快就优劣立见。
4、宋以前中国文化重心尚在北方,经济重心虽然已有南移迹象,但南宋以前尚未完成,故汉唐阶段北方尚可说全方位领先于南方。南方文化的落后以及这种落后带来的自卑感导致南人在历史文本中无发言权。
5、中国历史上在明之前的经济发达地区是黄河流域。而且因为靠近北方剽悍的游牧民族所以北人比南人更好斗而且善战,北方盛产铁矿士兵的兵器有保证。
6、古代战争中,为何南方人总打不过北方人?自古以来,天下统一的局面都是经过战争洗礼的,毕竟从迈入封建时期开始,天下就没有停止过争斗,王朝更迭更是如此。但是纵观历朝历代,除了朱元璋从南向北一统全国外,就很难找到南方人打过北方人的例子,似乎南方总是处在弱势的一方。
郭松龄反奉最后导致失败,难道全都是冯玉祥造成的吗?
当然,郭松龄反奉失败最根本的地方其实还是,德不配位,很多人把郭松龄吹嘘得很厉害,其实也难以掩饰郭松龄在奉系内部声威不足的事实。
题主这个说法并不准确,冯玉祥攻击李景林,是因为李景林先撕毁协议,释放了郭松龄俘虏的奉军大将,又拒绝冯玉祥所部通过自己防区前往东北支援郭松龄,责任并不全在冯玉祥身上。郭松龄和李景林都是张作霖手下的大将,而且两人关系还挺好。
郭松龄失败应该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不了解东北人的原因,另一个是犯了“疏不间亲”的错误,在古代这两个错误犯任何一个,都可能导致性命之忧,而郭是典型的教书先生做派,成功不了很正常,因为他不熟悉这些规则,也不了解东北人,虽然他在东北出生,但是真的不算东北人,也不了解东北人的仗义和义气。
其实郭松龄反奉失败原因有很多,有军心不齐,盟友不给力,还有日军对张的支持等。这是我的一点看法,希望能对你有点帮助。
郭松龄与张学良是亦师亦友的关系,按道理有朝一日少帅接班,他必然高官厚禄的。所以他的反奉是个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而冯玉祥则是他着急反奉以及兵败的始作俑者。一,郭松龄,字茂宸,是辽宁沈阳人,一说是郭子仪的后人。
国学大师辜鸿铭介绍
辜鸿铭在西方人面前表现出来的优越感源自于他的机智与幽默。某天,辜鸿铭在他位于北京椿树胡同的私邸宴请欧美友人,点的是煤油灯,烟气呛鼻。有人说,煤油灯不如电灯和汽灯明亮,辜鸿铭笑道:“我们东方人,讲求明心见性,东方人心明,油灯自亮。东方人不像西方人那样专门看重表面功夫。” 辜鸿铭辩才无双。
晚清时期,国学大师辜鸿铭以其独特的经历和学识被誉为“清末怪杰”。他精通英、法、德等9种语言,拥有13个博士学位,是中国近代首屈一指的跨文化学者。尽管反对新文化运动,但对蔡元培这位“好人”持有极高的敬意。在《觉醒年代》这部电视剧中,辜鸿铭的形象更加丰满。
辜鸿铭 辜鸿铭(1857-1928),名汤生,字鸿铭,号立诚,自称慵人、东西南北人,又别署为汉滨读易者、冬烘先生,英文名字Tomson。祖籍福建省惠安县,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
辜鸿铭一生主张皇权,这是为人所诟病处。可有谁注意过,他并不是遇到牌位就叩头的。即使是这样一个老保守,也是有骨头的。慈禧太后过生日,他当众脱口而出的“贺诗”是“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袁世凯死,全国举哀三天,辜鸿铭却特意请来一个戏班,在家里大开堂会,热闹了三天。
国学大师辜鸿铭介绍 辜鸿铭(18518-19230),字汤生,号立诚,自称慵人、东西南北人,又别署为汉滨读易者、冬烘先生,英文名字Tomson。祖籍福建省同安县,生于南洋英 属马 来西亚槟榔屿。
辜鸿铭(1857年7月8日—1928年4月30日),字汤生,是中国近现代一位精通多种语言的国学大师。
北洋军阀中,直系、皖系、奉系,以及张宗昌系、孙传芳系,哪一派好点...
1、孙传芳五省联军,由北洋第二镇发展而来,以江南各省直系地方军队为核心。由于孙嫡系较少,且改革时间短(为北伐战争中断),所以战斗力一般。孙传芳的作战意图是:坐山观虎斗,待北伐军与吴佩孚直系两败俱伤时,出兵占领北伐军的两广和吴佩孚直系的两湖,再北上与张作霖争雄,最后统一全国。
2、从控制力度来讲:应该是直系强一些。毕竟直系是控制中央政权时间最长的军阀。从影响来说:也是直系强一些。皖系能叫上来名字的除了段祺瑞,徐树铮其他人大概都要好好想想才行。直系中有冯国璋,曹锟、吴佩孚、孙传芳,这些人当年不是总统就是总理,所以从这方面来说直系强一些。
3、直系军阀:分布在黄河、长江中下流域及直隶,头目是冯国璋、曹锟、吴佩孚、孙传芳,靠山是美国、英国。皖系军阀:分布在安徽、浙江、山东、福建、陕西,头目是段祺瑞,徐树铮,靳云鹏﹑段芝贵﹑傅良佐﹑倪嗣冲,靠山是日本。奉系军阀:分布在奉天、黑龙江、吉林,头目是张作霖、张学良,靠山是日本。
4、奉系军阀是北洋军阀主要派系之一。因首领张作霖是奉天人,故称奉系。奉天即现在的辽宁省,省会沈阳亦称奉天。1907年,清政府将东北地区改建奉天、吉林、黑龙江三个行省,称“东三省”,徐世昌为总督,调北洋新军一部分分驻各省。
5、直系军阀,是指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出以直隶(今河北)人冯国璋为首领的一派。冯死后,曹锟、吴佩孚继其首领之位。主要人物有李纯、王占元、萧耀南、陈光远、蔡成勋、孙传芳等。主要割据在江苏、江西、湖北三省。
6、因首领张作霖出生在奉天故称奉系。奉天即现在的辽宁省,省会沈阳亦称奉天。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三大派系,为直系,皖系,奉系。1916年袁死后无人具有足够能力统领整个北洋军队及政权,各领导人以省割据导致分裂,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在名义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