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从家喻户晓到影响力消失殆尽,这是为何?
在现代文学中颇有份量的作者不少,比如贾平凹,莫言,余秋雨,余华等人为代表的作家,每一个人的文学特征都特别明显,并且在他们身上都发生了一件特别奇怪的事,就是他们红着红着,怎么慢慢的就不出名了?而且好像口碑和影响力还越来越下降,甚至出现了唱衰他们的声音。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其实大多是因为他们在成名后一些缺点被放大,然后自己有点飘,或许有些观念不被读者认可罢了,这其中就以余秋雨最为严重。
余秋雨当年火的时候,特别是九十年代末,两千年初时,好像谁没有读过《文化苦旅》,就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个文化人一样,大待小巷的的男女老少,人手一本。大家都开始极度推崇这他,认为他是近代唯一一个将散文体又发扬光大的作家。而余秋雨也开始满世界的讲课,分享自己的作品和一些观念,企图名利双收。可是慢慢的,对他的负面评论越来越多,大家越来越不喜欢这个不那么纯粹的文化人了。这到底是为什么?
第一点:余秋雨的作品大多都太过华丽,显得有点华而不实了。
余秋雨的作品,跟其他文人的作品有很大的区别,他的散文,通常不是通过人们最常见的事物来抒发感情的,他的文章立意点,都非常的高大上,不是从哪个古人开始,就是从什么大山大河开始,侃侃而芦扮谈。这样的文章,刚开始读大家都会有:“哇,好厉害”“哇,好崇拜”“哇,真有文采”等等这样的反应,可是读久了就会发现,这太脱离现实了,并不怎么深刻。久而久之就慢慢不大去推崇他了。
第二点:余秋雨经常都喜欢在文章里对自己进行自夸。
文人最可怕的是什么,就是太把自己当回事儿,而余秋雨恰恰就犯了这样一个毛病。从他的很多作品中,我们总能发现他的文字里会不经意的流露出一种自我认可和自我赞扬的苗头,而他又当点不点,不会说破。特别是整日里夸自己的老婆长得漂亮(是西游记中唐僧的母亲的扮演者),已经极度让大众反感了。妻子好,你自己藏着慢慢品,你好,交给你妻子细细尝,何必要天天这么广而告之呢?
第三点:余秋雨特别喜欢狐假虎威,攀点关系。
经常关注余秋雨的人陪稿灶就知道,他时常的言语中,总会透露自己今天刚与哪个名人聊过天,明天又要与哪个名人有约会,后天又要参加什么演讲。这就让人觉得这个人特别的不低调,太高傲张狂了。又尤其是在文化圈子里,大家都不喜欢这样的人。
第四点:因为打官司和汶川这两件事,把路人缘败光了。
当年的汶川地震后,余秋雨作为文化圈的代表,跑去灾区慰问。可是事儿没干多少,却先发表起了演讲,写了篇《含泪劝告请愿灾民》,在微博高谈阔论的模样,让人反感。如果是放在现在,估计网友的唾沫湦子都能淹死他。而且事后因为他捐建图书馆的事情太慢,让大家都以为他诈捐,在当时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还有就是他与古远清之间的官司案,也是双方各执一词,闹得沸沸扬扬,拉低了大众对他的好感,认为这是一个只敬兆知道在意名气,喜欢把文学物质化的人。
第五点:文人圈千古不变的定律,文人相轻。
余秋雨火了之后,相继出现了无数的文人表示对他不感冒,比如韩寒,陈丹青等人。都曾在公开场合表示过,不怎么喜欢他。身处在文化圈,就注定会有一批不喜欢你的作品的文人会连带不喜欢你。而每一个作家都有各自的影响力,久而久之,口碑变差也是自然的。
第六点:时代在发展,永远都是新人笑,旧人哭的。
在这个时候,从来都不缺乏明星或者是有影响力的名人。如果你没有足够的能力和吸引力,被时代淘汰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了。特别是作家,如果不能长期出版有影响力的优秀作品,这是很容易被人们遗忘的。
戴在头上的光环,总有碎掉的时刻。这不仅仅是针对余秋雨,而是对所有人。而且单从文学性来讲,余秋雨的作品还是非常值得大家阅读,并且有一定的历史意义的。希望大家可以理性对待。
现在一些语言在悄然演变,请从下面选出三个时兴词语,写出其通常的说法 菜鸟( )
(1)正龙拍虎
释义:
① 意指某人或某集团为利益驱动做假,被揭穿后还抵死不认;
② 讽刺社会公信力缺失;
③ 比喻无中生有;
【近义词】:无中生有、指鹿为马、欲盖弥彰
【反义词】:实事求是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例句:
① 汉芯造假者正龙拍虎,最终咎由自取。
② 中国彩票正龙拍虎,再次告诉国民双色球再创彩市中奖纪录 一名彩民独中1。02亿元,使彩民趋之若鹜。
(2)秋雨含泪
典出:
余秋雨2008年6月5日在其博客发表的博文《含泪劝告请愿灾民》。余在文中含泪劝告要求惩处豆腐渣校舍责任人的请愿灾民,说他们在地震中死亡的孩子全都成了菩萨,已经安宁,不要因为请愿而横生枝节,被反华媒体利用来进行反华宣传。余秋雨的含泪劝告被许多网民批评为腐败的政治帮闲和谄媚的文化口红,余秋雨含泪也被形容为鳄鱼的眼泪。
释义:
秋雨含泪是主(秋雨)谓(含)宾(泪)结构。被引申为假惺惺的鳄鱼眼泪。
例句:
我是真想帮灾民做点事,不然,岂不成了秋雨含泪了。
(3)兆山羡鬼
典出:山东省作协副主席王兆山 2008年6月6日在《齐鲁晚报》发表的词《江城子-废墟下的自述》:“天灾难避死何诉,主席唤,总理呼,党疼国爱,声声入废墟。十三亿人共一哭,纵做鬼,也幸福。银鹰战车救雏犊,左军叔,右警姑,民族大爱,亲历死也足。只盼坟前有屏幕,看奥运,同欢呼。”运核宏。
释义:兆山羡鬼,面对6万多死难者竟作诗道:“纵做鬼,也幸福”,被引申为冷血动物的代名词。
例句:人家家中出了人命,如果你都不去看一下,你这不就是兆山羡鬼了吗?
送杨佳袭警案受害人词一首:
遇刺难避死何诉,部长唤,局长呼,党疼国爱,声声入医院。十三亿人共一哭,纵做鬼,也幸福。
刀光剑影血四溅,左同事,右僚属,侠客大爱,亲历死也足。只盼坟前有屏幕,看奥运,共欢呼。
(4)林貌杨音
出处:在万人瞩目的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上,当林小朋友高高地站在台上对口型时,我就诧异怎么是录音的。后来才知道问题比我想象的更为严重,原来是另一个杨小朋友的配音。
释义:指为了某种原因和目的有意犯下冒名顶替的错误,没有代人受过的意思。“林貌杨音”这个新成语还揭示了两个新的含义。一个是为了追求完美无缺而以假乱真,另一个是以所谓的“国家利益”的名义就可以干任何违背常理常情的缺德事。
(5)聚打酱油
典出:
起源YZM街头采访广州电视台在街头采访一个过路市民对“艳照门”有什么看法时。那个有趣的市民回答道:“关我叼事,我是出来打酱油的。”之后成为了网友集体的表达方式。 “(聚)打酱油”原指一些人对新事物漠不关心,甚至无知。
释义:
言外之意,只是过路而已,所以没有什么意见。这跟“路过”“飘过”的意思是一样的。
典故:
其实打酱油是有典故的,那个接受采访的猥琐男其实还是比较有文化的.
说以前,夫妻二人想要干点那事,就得想办法把孩子支开,所以就让孩子拿个碗出去打酱油,这样孩子不会走的太远,相对比较安全,而且用碗去打酱油,又不能走的太快,这给了夫妻两足够的时间.所以呢,打酱油是比较隐晦的,也就是非礼勿视的意思.
(6)月球挖坑
又为“欧阳挖坑”
典出:
2007年11月26日,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由于有人置疑这幅图是抄袭美国的.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在对此作出澄清时,提供了首张嫦娥一号卫星所摄月面图像,图像上某个地方有两个小坑,而美国2005年最新确认的月面图像上,同样的地方只有一个小坑。并以此表明中国的图片是自主的。
欧阳自远院士说,多出来一个小坑,或许是美国图像的分辨率还不够高,或许是在2005年至2007年间月球遭受新的小天体撞击而形成的。但还有一种可能性: 据说有人对照片进行了对比分析后,找到了图片完整的错位拼接线,长约一百多公里,错位约3公里半。网友似乎倾向于认为两个坑是拚图人员的无心之失.欧阳氏皮院士一不小心,坑挖到旁册了月球上去了。“多出来的那个坑很可能”,不过,这个结论与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的身份很不符合。
释义:
网上多用来形容拥有一定身份的人说话不严谨,下结论极不负责任.
(7)范跑郭跳
典出:
在6月7日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节目中,范美忠就自己“先跑事件”与节目嘉宾展开辩论,作为观点对立方的郭松民几次暴跳如雷,并用“无耻”、“畜牲”、 “杂种”之类的字眼对范美忠进行了辱骂,情绪异常激动,中途甚至一度愤怒离场。结果,郭松民被人视为道德伪卫士,受到普遍嘲弄;而范美忠则颇受拥戴,甚至有人称之为“中国教育的希望”。
释义:
范跑郭跳意喻一丘之貉,五十步笑百步。
(8)黔驴三撑
典出:
7月1日晚,贵州省省公安厅对“瓮安6.28严重打砸抢烧突发性事件新闻发布会”上的说明。其中在说明“关于李树芬溺水死亡事件的事实”时,有这样的描述:“约十分钟后,陈某提出要先离开,当陈走后,刘见李树芬心情平静下来,便开始在桥上做俯卧撑。当刘做到第三个俯卧撑的时候,听到李树芬大声说‘我走了’,便跳下河中……”很快,描述的这一细节中的三个俯卧撑就成为极具娱乐精神的互联网上网民关注的热点,在网民恶搞之下,“三个俯卧撑”很快火了起来。
释义:
比喻有强大的本领可以自由发挥。赞美很好很强大。含贬义。
例句:
1、他现在表面上好像黔驴技穷了,但实际依然黔驴三撑。
2、他们队凭体力占了上风,真是黔驴三撑呀。
近义词:
神通广大、力大无穷
反义词:无计可施、束手无策、黔驴技尽、江郎才尽
(9)谁死鹿手
释义:
三鹿奶粉事件,造成不少婴幼儿身体出现问题,民众对食品安全事件再度紧张。传统成语的“鹿死谁手”被网友改成“谁死鹿手”以表达对食品安全的无奈以及焦虑,隐约表达的还有个体在无良商业面前的一种脆弱感。
(10)猪涂口红
典出:
9月9日,奥巴马在弗吉尼亚州莱巴嫩的竞选集会上说,麦凯恩开口谈变革,声称要改变华盛顿,但他根本和布什没有两样。奥巴马说:“你可以为猪涂上口红,但它仍然是一只猪。你可以拿一张纸包装一条旧鱼,然后称之为变革。但经过八年后,它仍然发出恶臭。我们已受够了。”
释义:
原为英语俚语,Putting lipstick on a pig。意指为了欺骗或者诱惑他人而把某件事物粉饰得更有吸引力,但实际上是换汤不换药,类似“别以为穿了马甲,我就不认得你”。在美国总统候选人的用法中是指某项政策、措施、行动,并不能改变事情的本质,甚至更为糟糕。
例句:
1、卖原味内衣的姑娘说,所得款项将会用于赈灾。我们想起一句话,那就是猪涂口红。
2、旧车涂新漆,当好车卖,那还是猪涂
文化文学历史问题 :余秋雨的《含泪告灾民》,为什么触犯众怒,变成过街老鼠?
边志辉博客 驳余老师
余老师,您是我比较敬重的文化人,我的案头摆放您的《文化苦旅》《千年一叹》等文化书籍已经四五年了。看您的书,对很多不懂的文化都能懂一点,对很多不明白的文化现象能够知道一点,深深感谢您的书籍的营养栽培。
但今天我看了您的《含泪劝告请愿灾民》,我感到很失望。
中国的文字很奇怪,不同的人同总有不同的理解,所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从这篇文章我读出一股味道,一股书生的味道,一股前清遗老一般味道。这种味道,似乎正统,似乎固若金汤般拒人千里,似乎高高在上,乃至脱离实际,脱离灾区,脱离百姓。您所劝告的这些“灾民”,我想有很多人是看不到你的文章的。
余老师,您是文化人,可能没有种过地,没有收过麦子(某段特殊时间可能有过,但几乎不能算作深入),没有具体地体会农村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没有真正地体会过一回农民或者说穷困地方的生存状况,以及这些百姓的心理所思所想,没有体会过农村百姓的心理需求。您今天却以文化人高高在上的姿态来“含泪”劝告“灾民”,您的姿态首先在哪里呢?是不是在很高的位置上?的确,余老师,您是一个名人,是一个一言一行都受到关注的人,自己的几句话都有可能被我这种人当作“精玉良言”来进行分析。不管如何,余老师,我觉得您这篇文章的口气是高高在上的。您劝告的这些“灾民”,我想有很多人是看不到你的文章的。
首先,我不太喜欢媒体报道或文章中用“灾民”两个字来形容当地的百姓们。
什么是灾民?如何来定义?什么人才够得上灾民?灾民听起来很顺耳但以人为键丛本吗?四川的都江堰、绵阳、德阳等地遭受地震,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在陕西和甘肃,同样也有很多地方遭受了创伤,就是我个人现在的工作和生活都被地震打乱了,我算不算灾民?房子倒塌了的是灾民,房子完好的人就不是灾民吗?物质损失的算灾民,精神创伤的就不是灾民吗?这扯得有点远了。我只是想说,以后在文章中,在媒体报道中,尽量不要使用“灾民”两个字。当地震造成损失的地方的百姓听到左一个灾民右一个灾民,心理的伤痛又会泛起。您的一声灾民,估计又让很多人想起了地震的日日夜夜,想起了悲伤。
灾区的百姓现在仍旧处在缺衣少粮的窘迫境遇下,还有好多的百姓都没有房子住。可能我们通过电视看到了,不少地方逐渐盖起了活动板房,也搭起了帐篷。但这毕竟有限,而且主要集中在一些大的安置点。我的几位去过比较偏僻的地方的朋友告诉我,越是到深山,越是到贫穷的地方,受灾越严重。本来就没有多少东西,现在基本上成“光光族”了。这些百姓的心理是什么状态?我想恐慌焦躁肯定占据了一定比例。
此外,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很多的百姓失去了吵败自己的亲人,失去了儿女的,失去了父母,失去了亲戚的,失去了邻居的,失去了很多平日里很亲切的乡亲们的痛。这种痛,是一辈子都不可能忘记的,是一辈子都不可能通过所谓的心理医疗来达到的。即使你现在进行所谓的心理干预等心理方案,但只要他们的心理一平静下来,就会想起伤痛。所以,很多受灾的百姓,情绪基本上还处在一种“地震灾害综合症”中。当他们被这种心理所缠绕的时候,就会去思考很多看起来添乱甚至觉得有点极端的问题,比如说追究校舍倒塌问题。
关于校舍倒塌,网友们是一边倒的。我个人认为,不管地震的级别有多大,房屋质量是与它无关的。正如上面来领导视察一样,并不能因为你官大,就把质量标准提高,官小,就把标准定低一点。房屋质量首要要保证,该使用多少水泥,就使用多少,该采取何种结构,就采取何种结构,该抗8级地震就最后只能抗7级就属于违规。不管你发生几级地震,都没有关系,我们不看地震造成的破坏程度,我们的看房屋的结构,房屋材料的情况,看相关规划图。我们只看房屋质量,眼光紧盯质量。假如说这次地震级别小一点,受损小一点,是不是就不会对房屋进行检查了?相关人员又会拿出什么样的理由来?不得而知。
灾区的百姓现在几乎没有心思做事情。没有心思做事情,就容易想一些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往往一时没有答案,甚至容易钻牛角尖。百姓是很朴实朴素的,他们不知道很多法律的东西,不懂得很多程序的东西。我曾经到过广元市某县采访,是一个卫生院医疗事故的案子。一些具体情况我不便多说,但采访的经历告诉升亮颤我,百姓的力量真的很小,要争取权利很难。当如此大的灾难降临时,他们或许会偏激,或许会激怒,我想这是有历史背景、文化渊源的。余老师,您应该对此很清楚,中国的百姓,历朝历代,总喜欢用一些比较朴素的行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来获取自己的权利!
很多人想上访,我们是否可以认为民间的呼声比较大。一两个人不会去上访,没有重大问题,在这个时候不会上访的。在提供帮助上,大家都是有血有肉的人,都知道国家在这次抗震救灾中投入了多少兵力,多少财力,多少人力,多少资源,花了多少代价,尽了多少职责,还有很多很多。这个,我想,灾区的百姓不是不知道,他们不是闭着眼睛的,也不是躲起来了。他们当中说不定就有一些人是被解放军从废墟里用血肉双手扒出来的,有的父母能见到儿女也是依靠人民子弟兵的帮助。他们心里应该有数。至于为什么上访,笔者只能通过我个人的在农村十几年来的亲身体会和亲身经历以及耳目所闻所见分析,有一定的潜在原因。
这个潜在原因,就是在一定时间内积累下来的,或许在地震前就有过,或者在地震前矛盾已经有点出现了,而不是专门因为地震引起的。地震只是一个引子,一根导火索。这话不好听,但确实是我要说的。这次地震将一些问题很严重地撕裂,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一些潜在因素就聚集,然后就……
这是一点生活上体会而来的猜测,如果要拿具体的事实根据来证明,也许一些在当地的媒体朋友可以。我希望这段话不要成为把柄。
据见过当地倒塌建筑的一些朋友称,一些校舍的建筑质量实在是不敢恭维。这里不举例子。我不想以某种心理来猜测别人的心思。有些楼房用的是筷子粗的“钢筋”浇筑的,筷子粗的钢筋已经不能称之为钢筋了,只能称呼为大号铁丝。有的墙体只用了一口砖。一口砖是什么概念呢?就是厚度就是一口砖的宽度,不是长度。(不过大多数房子还是按长度建设)一震一个塌!看着那些照片,仔细用放大镜看那些墙体,触目惊心啊!地震将里面的很多东西震出来了。我一个在电视台工作的同学告诉我,他们去年刚竣工的广电楼这次在余震的作用下,开了很大的一道裂缝。我不敢说灾区的很多房子出了问题是因为房子质量问题,但在我所在的城市,很多新的楼盘,很多刚盖好的房子都出现裂缝,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偷工减料的问题(这个是一些做建筑设计的朋友告诉我的,所谓“潜规则”)。新闻中提到,一些政府的办公楼也出现裂缝,所以政府机关和学校一样,都是因为强震倒塌的。但要知道,现在的政府大楼也是承包给开发商的。有些地方,甚至打包!
余老师,您一味地将房子倒塌的原因归结于八级的地震!我只想说的是,到灾区的那些倒塌的宿舍楼跟前,多拾起几片残垣断壁,多看看地图,多看看房屋建筑的本身,就知道房屋好坏了。地震不是检验房屋质量的标准。如果要按照余老师的逻辑推理,那些不在地震区域内的房子都没有问题吗?
余老师,您还一味地提到房屋检查的复杂性,其实在灾区的很多房子,楼层不高,建筑不是很复杂,完全可以针对上访所在地的重点怀疑建筑进行优先检查,优先处理,以尽快给百姓一个交代。
余老师,您还提到,要让百姓维持一个“动人”的气氛,然后“秋后算账”,这似乎是在要求百姓压抑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大家都知道,秋后算账,不一定能算得了账。陕西华南虎事说要算账,现在算到第几步了?没人知道。
余老师,您可能主要考虑到灾区的稳定,希望大家保持一种动人的抗震救灾的气氛!我十分赞同您的目的——保持灾区稳定。这也是每个关注那里的人所愿意看到的。但说实话,这种所谓的动人气氛需要“动人”吗?“动人”这一形容词,只不过是我们这些在平安地区在进行紧张、大范围、令人感动的支援时所体现出来的一种高度和谐的氛围,对于受灾的百姓来说,这种气氛如何能动人得起来呢?即使堰塞湖是悬在灾区上空的一把危险的剑,即使现在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很多危急生命安全的事情要做,但不少百姓的心里的真实想法却是,孩子都没有了,我活着有什么意义!在很多农村地区或者比较落后的地方,儿女对于父母来说就是全部。为了讨要一个说法,有些百姓甚至会把生命置之度外。因此,产生这些过激的行为是要理解的,不能压制,不能为了营造某种氛围,而忽视了他们最真实的内心感受。
最后我想说的是,余秋雨老师有一种文化自卑心理。这种文化自卑心理现在在很多国人的身上似乎有所蔓延。这种自卑心理,就是做很多事情,看待很多问题,要首先从他人的眼光来定位,从他人的角度来做事,想博得他人的认同,寻求一种外在的美饰、一种平衡点。譬如有人要改地名,因为外国人听得不舒服。有些人要把中国的“龙”的英译改成汉语拼音,因为“龙”在英语世界是一个贬义词。
在余老师《含泪劝告请愿灾民》整篇文章中,贯彻的是一种这样的思想,我不知道对不对,但是我看完后的第一感受:为了不被国外媒体诬陷,我们要保持克制,我们要装,要对着镜头微笑,要在国外媒体的版面上呈现出一篇我们自己所要的东西。这可能吗?
大家知道,不管中国怎么努力,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外媒体都会想方设法地采取令人愤怒的手法来对中国进行各种各样的非真实报道。譬如拉萨事件,把某国的警察照片添枝加叶就移栽到中国军人身上。比如这次,抗震救灾举国同心,华人举爱,国家领导人多次慰问查看灾区,指导灾情,一些媒体就说这是中国在作秀,是表演。反正无论如何都是缺点,都是矛头,我们要想从他们那里听到一些顺耳的舒心的话,时好时坏,时多时少,但永远都达不到我们的真实要求。所以,我们在抗震救灾的时候,过多地替国外媒体操心,担心他们又拍到什么不利于中国的镜头,不利于政府的镜头,发表不利于中国的言论,这样反而会碍手碍脚,妨碍我们有序专心地开展重建工作。
我们要承认错误,要承认一些问题,因为中国从来不是一个回避问题的国家,中华民族也从来不是一个胆小怕事躲避责任的民族。但我们也不是对这些问题视而不见,对国外媒体的违背职业道德就“两手只管灾区重建,双耳不闻国外事”,我们要时刻关注一些媒体的动态,时常观察一些媒体的言论。CNN不是也道歉了么!莎朗斯通不是也承认错误了吗!也许还有很多事实没有得到澄清,但历史将会作证。没有人能骗得了历史,没有人能违抗得了历史。
我们要以从容的心,面对各方记者,面对各种言论,这正是考验我们的时候。我们要用最真实最有力的重建行动告诉每一个关注这篇热土的人一个真实的中国,一个真实的中华民族,让真实说话。
余老师,在我心里,仍旧十分尊重您、敬重您。写上面这些文字,对事不对人,也是一时有感。言有不当之处,请您原谅。我希望您以后更多地以低调、亲民、草根化的态度,以更朴素、更基层、更百姓化的笔调,接近文化的底座——生活,尤其是农民兄弟的生活,写出更多令我们尊敬的作品。
祝福灾区的百姓,希望他们早日有一个温暖温馨和睦的居所,有一个喜乐平安美好的明天。
你们受灾以来的杰出表现,已经为整个中华民族赢来了最高尊严。你们一定不会否认,这些天来,无论是中国的各级政府、军队、武警、医生,还是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国的救援者、志愿者都尽心尽力、令人感动。只有当这些里里外外的多重力量不受干扰地集合在一起,才能把今后十分艰巨的任务一步步完成。因此,你们要做的是以主人的身份使这种动人的气氛保持下去,避免横生枝节。一些对中国人历来不怀好意的人,正天天等着我们做错一点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