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端午节不能说端午节快乐
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既是一个祭祀的日子,也是犯禁忌的日子,更是一个悲壮的日子。所以不是所有节日都是可以互祝快乐的,如清明节、端午节,只能互送"安康”。
从这个角度说,端午节可谓古代祛病防疫的重要节点,类似于今天的“公共卫生日”。因此,说“端午祥瑞”“端午安康”,显然就贴切得多。
扩展资料:
端午节禁忌介绍:
红色宝石往往非常喜庆,在端午缅怀瞎返先人这样的节气就不是很合时宜了。红碧玺、红宝石、石榴石、红纹石、南红玛瑙等红色的玉石珠宝,还是尽量不要佩戴。在中国传统中,紫色是非常尊贵的颜色,也总是被看作帝王之气,能够震慑四方。这样看来,平时佩戴能量大,端午祭祀的时候,也最好不戴紫色的珠宝。
小孩子戴的香包不可以丢失,民间有一个说法,如果当天小孩子的香包不见正宽了,那么就可能在磨清饥这一年里遇到灾难。而等过了端午节之后,孩子们可以直接把自己所佩戴的香包顺手扔到河里,这样就可以避灾。
说端午节快乐是不好吗?
不是。 专家:互助“端午节快乐”没有问题。
传“端午节快乐”不吉祥,民俗专家表示:
与往年不一样,今年端午大伙都不敢说“节日快乐”了。据说,端午是祭祀的日子,说快乐不吉祥,顶多是互助“端午安康”。对此,北京民俗学家高巍表示,史书上从未记载有“端午安康”的说法。
近期网络和微信圈里疯传说历岩,端午节是个祭祀节日,传说这天伍子胥自刎、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罗水——总之,五月初五是个悲壮的日子,是后人祭祀先人的日子。不是所有节日都互祝快乐,像清明、端午这些节日只能互送“安康”。 高巍昨天在陶滚哪然亭独醒亭主持屈原祭祀仪式。他告诉北京晨报记者,互助“端午肢备御节快乐”没有问题,倒是“端午安康”未见史料有记载,民间也没有这样的说法。
扩展资料:
在古代端午是祭,而非节。韩国人为它的端午节申请世界遗产时依然使用的是“端午祭”的提法。但是,高巍认为,端午过后,气温高湿,蚊蝇滋生,邪气入侵,人很容易生病,所谓“苦夏”。先人设定这么个节日,不是因为惧怕,也不是想通过仪式“绕过”困难;而是铁了心要直面这些困难——在一个特定的日子里,停下手里的工作,聚集到一起,为顺利渡过困难时期祈求先辈保佑,并做好度过困难的准备。
因此,在中国古代,任何仪式,包括祭祀,都是为了寻求精神支撑,得到精神慰藉,团结力量,获取信心。“祭祀只是手段,目的是战胜困难,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因此,‘端午节快乐’没有问题,清明节也是一样”。高巍表示,网络和微信圈里盛传“端午不祝福”,恰是反映出大家对传统文化的不了解,在表达美好祝福的时候,心里没底气。“拘泥于祭祀本身而不能快乐,太过教条,也并非古人创立节日的本义”。
参考资料:人民网-网传“端午节快乐”不吉祥 专家:互祝没问题
为什么不能说端午节快乐 不能说端午节快乐的原因
1、因为端午节是一个祭祀的节日,并且五月五在古时候是一个恶日,因此用“快乐”来作为端午节的祝福是不恰当的。
2、端午节的起源,跟屈原投江是分不开的,也正因如此,端午节就和纪念、忧伤等字眼联系在了一起。据史料记载,端午这一天,伍子胥投钱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罗江。在很多人看来,端午节是祭日,便不誉局举能太过于欢庆,因此互道“快乐”,显得很不合时宜。
3、时令节气来庆碧说,端午节即农历五月初五,是夏季(午月)开端,古人形容此间“恶月恶日”“五毒尽出”,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样来说安康,确实是恰如其分的,安康腊枯方能快乐。
为什么不能说端午节快乐?
端午节的起源,跟屈原投江是分不开的,也正因如此,端午节就和纪念、忧伤等字眼联系在了一起。网友还分析,据史料记载,端午这一天,伍子胥投钱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罗江。在很多人看来,端午节是祭日,便不能太过于欢庆,因此互道“快乐”,显得很不合庆此时宜。
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既是一个祭祀的日子,也是犯禁忌的日子,更是一个悲壮的日子。所以不是所有节日都是可以互祝快乐的,如清明节、端午节,只能互送"安康”。从这个角度说,端午节可谓古代祛病防疫的重要节点,因此说“端午祥瑞”“端午安康”,显然就贴切得多。
扩展资料:
端午节禁忌:
五月在风水习俗中称为“恶月握汪”,是不吉利的月份,五月初五端午节又称为“重五”,段差仔是恶上加恶,是五月中最不吉利的一天。所以端午节这天有“躲午”的习俗,没有满周岁的小孩必须送到外婆家驱凶避祸。
端午节有一个比较普遍的活动就是祭祀先人了,在这天里,有很多地方的习俗是将粽子丢到河里。有些地方的人认为,端午节的时候不要让自己心情不好或者是压抑,不然的话对自己有不好的影响。一些喜庆的活动或者是搬家、上任、动工等等,都是不适合在这天里进行,而在这天里最适合于自己的家人团聚。
可以说端午节快乐的吗?
端午节不可以说“端午节快乐”,而是说“端午节安康”。
因稿困为端午节是个祭祀的节日,这天伍子胥被投钱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罗江。五月初五是个悲壮银猜的日子,是祭祀的日子,所以不能互祝快乐,说祝福的话可以用“祥瑞和安康”等字句。
端锋敬型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
扩展资料:
端午节习俗
端午习俗主要有扒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与菖蒲、拜神祭祖、洗草药水、打午时水、浸龙舟水、食粽、放纸鸢、睇龙船、拴五色丝线、薰苍术、佩香囊等等。扒龙舟活动在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十分盛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端午食粽之习俗,自古以来在中国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端午节期间通过传统民俗活动展演,既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
端午节为什么不能“祝快乐”?
端午节为什么不能祝“快乐”的原因:
这是因为端午是农历五月初五,而在古代农历五月是湿热多病毒疫疾横行的月份,因此被古代人称之为“恶月”,古人形容这段时期是“五毒尽出”,因为这段时期蛇虫繁殖,易咬伤人,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
所以端午节的很多习俗,比如挂艾草、洗百草水,挂五毒图、挂钟馗像等都有驱除灾害、瘟疫,祈求平安、健康的寓意。因此这就是端午节不能说“端午快乐”而是“端午安康”的原因。
扩展资料:
端午节习俗:
1、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型逗迅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2、悬艾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指乎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3、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
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卜此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4、点雄黄酒
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所以在端午节时,古人们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参考资料来源:邯郸网-端午为何说“安康”而不是说“快乐”
人民网-端午节习俗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