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是什么意思?
“十二五”是指2011年至2015年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定的第12个五年计划,也是中国实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时期。该计划是根据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科技及环境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政策制订、发展规划和目标设定的全国性计划。
“十二五”规划的含义及目标
中国政府提出了“十二五”规划,主要是为了:
1.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 面对全球经济危机,寻找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机遇;
3. 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和文化建设,加速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
具体来说,规划的主要目标如下:
1. 促进经济发展
中国提出了在“十二五”期间,实现7%以上的增长目标,并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
2. 增强人民福祉
该计划旨在加强社会保障系统,提高教育、医疗和住房水平,降低贫困率,并推进城市和乡村发展和协调发展。
3. 提升创新水平
中国要加大投入力度,提高自主研发比例,并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通过增加高价值产品和服务、提高中国制造的质量和水平来提高竞争力。
4. 保护生态环境
该计划提出了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改善环境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5. 推进社会文化进步
“十二五”规划也强调要注重发展文化事业和传媒业,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加强社会管理、保障和改善民生。
“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成果
“十二五”规划实施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有以下几点:
1. 经济快速增长
中国经济保持着较快增长态势,GDP年均增速为7.8%,财政收入年均增速为17.8%
2.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1年的21,810元增加到2015年的33,616元。
3.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制造业所占比重逐步下降。
4. 环境保护有所进展
全国PM2.5年平均浓度下降13.1%,能源消耗强度下降18.2%。
5. 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中国在高科技领域取得了重大成果,锂电池、高铁、5G等技术实现突破,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2.15%。
结尾
“十二五”规划吸取过去五年的经验和教训,针对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和社会现状,通过科学的计划和目标的制定,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服务业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实现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和民生改善的共同目标。这一规划的实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于中国未来的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也提供了有益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