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电影回顾
最近,导演们似乎开始喜欢怀旧了。我记得有人说过:“不是我们喜欢怀旧,而是那时候我们还年轻。”张艺谋不能忘记他的知青,所以在今天的商品世界里,有一部纯粹的爱情电影《山楂树之恋》,而罗启锐人不能忘记老港的老街,所以有一部催人泪下的《时间的小偷》,它让我们感受到“在不断变化的生活中,时间是最大的小偷”的淡淡的悲伤。
同时,冯小刚还带来了一首怀旧作品《唐山大地震》,以他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地震遇难者的怀念。另一方面,冯小刚将电影的视角放在了唐山大地震34年后的变化、震后人们的生活以及那些受伤和敏感的人身上。冯小刚通过这部电影反映了人类永恒的主题。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只要活着就要珍惜。
但总的来说,这部电影仍然显示了冯小刚电影质量的下降趋势。在精神层面上,这部在主题上探讨人与生命的《唐山大地震》,与上一部探讨人性与国家命运的作品《集结号》相比,缺少了一种感人的力量。看起来太瘦了。同时,为了保证票房收入,导演几乎将所有的悲剧元素都加入到了影片中。这使人感到整个故事冗长而单调,主要人物袁妮和无法与非常“个人英雄”的顾相提并论。
这部电影的故事结构完整,主题肤浅。通过方一家四口命运的跌宕起伏,运用叙事电影《整个情节》的原创剧本结构来投射整个社会的背景。中国的整个社会历史进程成为这部电影的背景。这种“以小见大”的故事结构可以摆脱“假、大、/【/k0/】”的弱点。接着,冯小刚运用“多人多事”的故事框架,将故事分为袁妮、方达和邓芳三条线,并将其构建成一个平行结构。讲这个极其简单的故事。导演对原著故事结构的选择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故事的完整性,但也给电影《唐山大地震》带来了最大的硬伤,那就是故事“太散了,拿不回来”。平行的三条线太分散后,导演没有深入分析任何一条线。袁妮32年孤独而内疚的一生、方达的奋斗历程和邓芳32年孤独的岁月都给了完整的解释。让观众觉得这个故事很平淡,不够紧凑。在主题上,导演只简单地讨论了人性问题,但没有深入分析社会现实。
在人物塑造上,导演用了三条线来表现不同人物对生活的不同态度。但是,角色是打字的,很难有个性化的颜色。这部电影用袁妮、方达和邓芳的命运来串起整个故事。袁妮是故事的主线,也是整部电影的“主心骨”。但在电影中,袁妮的印象不够深刻。尽管导演尽力用一系列情节,如面对灾难、在雨中呼喊、在女儿和儿子之间做出艰难选择、对儿子一丝不苟、孤独终老和坚守唐山,来塑造一个充实的男人
苦难中强大的“母亲”角色。这条线主线的所有情节都让人觉得他们只是“类型化”的人物。这样的形象在过去的许多灾难片中都出现过,这样的“母亲”并不少见。地震之后,人们总是会有一些分歧,而最重要的主要人物,导演却把人物塑造得过于单薄。这位母亲令人钦佩,但缺少了什么?我认为这是一种损失。地震后,母亲不仅沉浸在地震的悲痛中,还反思了自己的生活,明白了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导演没有给他的女儿邓芳造成身体残疾,但他给邓芳留下了长期的精神痛苦。给人们印象最深的是那一幕,邓芳在大石板下听到的“救救我哥哥,救救我哥哥”的两句眼泪。导演想用邓芳这个角色来反映地震对精神和心灵的伤害。但效果并不明显。首先,我们看到邓芳,他的性格特征并不明显。唯一的一句话就是“你是个螺丝钉”。此外,导演希望通过方丹经历的被母亲抛弃、幸存、被养父母收养、远嫁他乡等一系列情节来展现方丹的冷酷无情。我希望这些能让她反思地震伤害人们的心已经很久了。但是没有,我们发现这个女孩经常做噩梦,而且性格有些内向。没什么特别的。第三,电影本可以选择许多其他方面来刻画人物,不要让邓芳选择医学院,不要坚持生孩子,不要深化电影的主题,不要让邓芳在汶川地震中从加拿大回来救人,最后在墓地认出他的母亲。这些栏目的情节设置都是为了突出人性中的闪光点。在邓芳的32年里,他没有原谅母亲的选择,但他没有把握好这一点。这是本片最重要的“转折点”。《乘风破浪的姐姐》张静初对人物的把握不到位,但却让人觉得她之后演了很多同类型的悲情女性。她的演技受困于一种类型,无论如何演绎,都是一种感觉。这一次,方丹与之前的许多角色非常相似。每一次看到张静初无助的大眼睛,电影最大的高潮,母女俩对约瑟夫张静初的把握真的不尽人意。
看完这部电影,我只能说又一位导演在商业和票房面前选择了妥协。冯小刚真的想把这部电影提升到人类善良之光的精神高度。但这部电影与我们的预期相差甚远。电影《唐山大地震》的片名是中国每个人心中的痛,但电影的内容却丝毫没有打动人心。这部怀旧电影被导演刻意添加了强烈的时代生活气息,但一切都太暴露了。所以整个故事让人觉得完全没有《岁月神偷》的纯粹感,也缺少了电影该有的人性光芒。所以我只能说,这是一个充斥着金钱和商业的“文化快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