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习俗】中秋节吃月饼是哪个朝代才有的?
1、相传,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起源于元末明初,元朝末年,华夏公民不堪忍耐蒙古人的残暴统治,纷繁揭竿而起,朱元璋联合各路义师,预备一同举事,可是传递音讯很困难。
2、北宋时期,正式定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
3、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于唐朝出现。北宋之时,该种饼被称为“宫饼”,在宫廷内流行,但也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后来演变成圆形,寓意团圆美好。 月饼通常是指人们在中秋节这个特定节日里吃的饼,通常为圆形。
4、唐朝初年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5、据说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源于唐太宗李世民,当时唐太宗李世民讨伐北方的突厥,历尽艰辛大举进攻数次后,终于在当年的八月十五日那天得胜回朝,苦战数年的将士们也终得和家人、故土团聚。举国欢庆之机,有个和唐朝通商的吐蕃商人,进贡上一种带陷的面饼。
6、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宋代的文学家周密,在记叙南宋都城临安见闻的《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之名称。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
月饼的来历
1、中秋节月饼的来历:唐朝初期一个秋天,一队吐番(古代西藏)商人来到长安,将带来的许多礼品(精制的圆饼)进贡唐高祖李渊。中秋夜晚,唐高祖请群臣一起赏月,分吃吐番商人所献圆饼,皇帝和臣子边赏月边吃饼,并将圆饼改名为月饼,这就是最早的月饼。
2、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 当时有人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
3、月饼,又称小饼和月团,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月饼的起源 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归来。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着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便将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4、月饼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月饼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 “太师饼”,此乃中国月饼的“始祖”。
5、月饼由来的历史故事简短:相传唐朝玄宗年间的一个仲秋之夜,唐明皇李隆基在宫中赏月,身旁道士罗公远变法术,将手杖扔向云天化为一道长桥,邀玄宗同游月宫。两人走过长桥,眼前忽现一座宫院,上书“广寒清虚之府”。再看宫内仙山琼阁引人入胜。
6、唐朝天宝初年的中秋佳节时,唐玄宗和杨贵妃一边赏月,一边品尝“胡饼”,唐玄宗觉得“胡饼”的名字不雅,这时候杨贵妃看到一轮明月,心有所念,提议就称为“月饼”,唐玄宗欣然同意,从此“月饼”才开始盛行起来。
月饼一词在现存文献最早收录于哪篇著作
月饼一词,在现存文献,最早收录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月饼,又称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中国的汉族传统美食之一。月饼最初是用来拜祭月神的供品。祭月,在中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中秋节吃月饼和赏月是中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不可或缺的习俗。
“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作为拜祭月神的供品,其由来历史悠久。月饼一词,在现存文献,最早收录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月饼与各地饮食习俗相融合,发展出了广式、晋式、京式、苏式、潮式、滇式等月饼。月饼寓意团圆,也应该是明朝开始有文字记载的。
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其由来历史悠久。月饼一词,在现存文献,最早收录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
月饼作为拜祭月神的供品,其由来历史悠久。月饼一词,在现存文献,最早收录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月饼是古代中秋拜祭月神的供品,也是中秋节的时节食品。月饼圆又圆,又是合家分吃,象征着团圆和睦。在古时候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祭月。
月饼最早出自那本书
“月饼”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古代的《梦梁录》。《梦梁录》原文节选: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
“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作为拜祭月神的供品,其由来历史悠久。月饼一词,在现存文献,最早收录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月饼与各地饮食习俗相融合,发展出了广式、晋式、京式、苏式、潮式、滇式等月饼,被中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爱。
“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尝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
“月饼”作为食品名称,最早出现于宋代的两本书: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和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但是在这两部书中,月饼只是一种日常吃的点心,还不是中秋节吃的节令食品。月饼的前身就是民间常见的圆形饼食,其中又以胡饼也就是芝麻烧饼为主。
有关月饼的知识
1、月饼寓意团圆,也应该是明朝开始的。如果综合明朝有关月饼与中秋节民俗的资料来看,应该能够看出月饼取意团圆的历史轨迹:中秋节祭月后,全家人都围坐一起分吃月饼和供月果。因为月圆饼也圆,又是合家分吃,所以逐渐形成了月饼代表家人团圆的寓意。
2、月饼好劣之分 月饼须以送礼为主,但食用也为特别的为好月饼。外表火色匀称、皮薄、饱满、有光泽、入口有饼香味、莲蓉口感细腻。好月饼用手指轻轻压下即会有弹性变形、若不能变形者,莲子含蛋偏小,属次等货。蛋黄甘香带咸味、起红沙、切开有少许蛋油,此月饼为上等之品也。
3、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函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是我国月饼的“始祖”。
中秋节送月饼的含义
中秋节送月饼寓意“团圆”。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寓意团圆,也应该是明朝开始的。如果综合明朝有关月饼与中秋节民俗的资料来看,应该能够看出月饼取意团圆的历史轨迹:中秋节祭月后,全家人都围坐一起分吃月饼月果(祭月供品)。因为月圆饼也圆,又是合家分吃,所以逐渐形成了月饼代表家人团圆的寓意。民间传说慈禧非常喜欢吃月饼的。
送月饼的寓意是“团圆”。家人团圆,寄托自己对家人的思念,希望接收礼物的一方与其家人可以团团圆圆、和和睦睦。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亲朋好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在中秋节送月饼是我国的一种传统习俗。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将月饼当作礼品送赠给亲友,以表达明月寄相思,月饼暖人心”的诚挚感情,寄托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长生”的美好祝愿。时至今日,以月饼相赠也已经成为人们情感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