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大气层的分层是如何划分的?
1、地球大气层从地表起垂直向上,大气层通常分为5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逸层。对流层的高度是:0 km~7至11 km。平流层的高度是:7至11 km~50 km。中间层的高度是:50 km~80至85 km。热层的高度是:80至85 km~800 km。散逸层的高度是:800 km~2000 km至3000 km。
2、地球的大气层从地表向上分为多个层次,通常被划分为以下五层: 对流层:这一层距离地表最近,高度大约在0公里至7至11公里之间。 平流层:紧接着对流层,高度范围在7至11公里至50公里之间。 中间层:这一层位于大约50公里至80至85公里的高度。
3、中性层(Neutral layer):对流层和平流层中的空气分子没有电离,以分子形式存在,因此呈中性。 电离层(Ionosphere):中间层和热层中的气体分子因太阳紫外线照射而电离,形成自由电子和离子,因此称为电离层。电离层具有不同的电子密度和厚度,分为D、E、FF2几个层次。
4、从地面到大约10~12千米的区域,即对流层,它是大气中最接近地面的一层,这里天气现象频发,包括云、雨、雪、雹等。对流层之上,大约50千米的高度,是平流层。这里的空气比对流层稀薄得多,几乎不存在水汽和尘埃,因此天气现象极为罕见。从平流层往上,到80千米左右的高度,称为中间层。
5、地球的大气结构可以根据不同的特性进行分层,主要有三种常见的分层方法:首先,按热状态特征划分,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对流层是最接近地面的区域,对流活动极为活跃,高度在赤道地区约为17~18千米,而在极地则降低至约8千米。
大气层分为几层
对流层内部分为三个子层:0至600米高的扰动层(或称摩擦层),600米至2000米高的贴地层,以及2000米以上的自由大气层。在这一层中,气温通常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平流层(Stratosphere):从对流层顶部到大约55公里的高度是平流层。在这一层中,气流主要是水平的,因此得名。
地球大气层从地表起垂直向上,大气层通常分为5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逸层。对流层的高度是:0 km~7至11 km。平流层的高度是:7至11 km~50 km。中间层的高度是:50 km~80至85 km。热层的高度是:80至85 km~800 km。
准确的说地球大气层从地面往上分为5层,有对流层、同温层、中气层(散逸层)、热成层(增温层,包含电离层和外逸层),还有磁层。大气层(atmosphere)又叫大气圈,地球就被这一层很厚的大气层包围着。
大气圈的基本结构分为几层
1、大气圈的基本结构分为5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逃逸层)。对流层 地球大气的最下层,集中了约75%的大气的质量和90%以上的水汽质量。它的下界与地面相接,上界高度随地理纬度和季节而变化。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千米,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千米,极地平均为8~9千米。
2、大气层分层 对流层在大气层的最低层,紧靠地球表面,其厚度大约为10至20千米。对流层的大气受地球影响较大,云、雾、雨等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内,水蒸气也几乎都在这一层内存在。
3、对流层:从地面到10-12千米以内的这一层空气。平流层:在对流层的上面,直到大约50千米高的这一层。中间层:从平流层以上到80千米这一层,有人称它为中间层。热层:在80千米以上,到500千米左右这一层的空间,叫做热层。
4、大气层的基本结构可以分为五层,分别是: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外层(也称为逃逸层)。 对流层是地球大气层的最底层,大约占大气总质量和90%以上的水汽质量。对流层的下界与地球表面相接,上界高度会因地理位置和季节而有所不同。
大气层分为几层?
大气层分为五层,分别是:对流层:最接近地球表面的大气层,包含了大量的气象现象,如风、云、雨、雪等。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空气运动主要为水平方向。温度分布较为均匀,能有效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免受辐射伤害。中间层:位于平流层之上,温度随高度增加继续下降。
地球大气层从地表起垂直向上,大气层通常分为5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逸层。对流层的高度是:0 km~7至11 km。平流层的高度是:7至11 km~50 km。中间层的高度是:50 km~80至85 km。热层的高度是:80至85 km~800 km。
地球大气层分为五层,每层的名称及高度如下:对流层:高度:从地表到约12千米。特点:最靠近地表,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逐渐下降,空气运动以对流为主,天气变化主要发生在此层内。平流层:高度:从约12千米至约50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