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删诗说谁提出来的
1、最早提出“孔子删诗说”的是司马迁。司马迁在他的著作《史记》中,提出了“孔子删诗说”。这一学说被普遍认为是关于孔子与《诗经》之间关系的最早论述。接下来进行 司马迁的提出 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司马迁提到了孔子对《诗》的整理工作,这是“孔子删诗说”的最初来源。
2、孔子“删诗说”观点由司马迁提出。以下是关于孔子“删诗说”的一些关键信息:提出者:司马迁是首位提出孔子“删诗说”的学者。支持者:历史上,有不少学者支持司马迁的这一观点,包括欧阳修、程灏、王应麟、马端临、顾炎武、赵坦、王崧等人。
3、最早提出孔子删诗说的人是司马迁。在《诗经》的结集,汉代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最早提出孔子删诗之说,后世引发长期的争论,从违双方论争纷纭,聚讼不断。《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
孔子删诗说反对“删诗”说法
孔子删诗说的反对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时间上的不可能性:公元前544年季札观乐时,诗的总体面貌与今日留存相仿,而那时孔子约九岁,因此从时间上判断,孔子不可能在那时进行删诗这一活动。
公元前544年季札观乐之时,诗的总体面貌与今日留存相仿,那时孔子约九岁,不可能进行删诗这一活动。这一研究结果实际上是由郑樵提示而出。孔子在自卫返鲁后谈及对诗的处理,而在之前谈及诗时也称诗三百,这表明孔子对于诗的处理并非如删诗之说。方玉润对此进行了证实。
当代的《诗经》学者也基本上不同意孔子“删诗”的说法。反对孔子“删诗说”的理由:公元前544年季札观乐时,“诗”的总体面貌和今天的留存相仿佛,而当时孔子年仅八九岁,不可能进行“删诗”。
现代的主要反对者是梁启超、胡适、顾颉刚、钱玄同等。当代的《诗经》学者基本上不同意孔子“删诗”的说法。支持孔子“删诗”说法的理由不外乎是:出于对《史记》的信赖和尊重;出于基本情势判断即,500年间不可能只有300首诗歌;出于《论语》中孔子谈到的他对“诗”的处理。
诗经》学者基本上不同意孔子“删诗”的说法。支持孔子“删诗”说法的理由不外乎是:出于对《史记》的信赖和尊重;出于基本情势判断即,500年间不可能只有300首诗歌;出于《论语》中孔子谈到的他对“诗”的处理。回到上一个问题是,既然有着大规模的“采诗”行为,采集的诗歌一定是非常多的。
简述对孔子删诗说的看法。
我认同孔子删诗说的观点。以下是对这一看法的具体阐述:目的明确: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社会变革剧烈。他整理古代诗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当时的社会秩序和文化传统。通过删诗,孔子剔除了一些不符合儒家道德规范的诗歌,保留了那些具有教化意义、符合礼仪规范的诗篇。这对于维护当时社会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孔子删诗说的反对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时间上的不可能性:公元前544年季札观乐时,诗的总体面貌与今日留存相仿,而那时孔子约九岁,因此从时间上判断,孔子不可能在那时进行删诗这一活动。
直到近当代,大家才基本上有了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孔子的“删诗”不能够成立。当代的《诗经》学者也基本上不同意孔子“删诗”的说法。反对孔子“删诗说”的理由:公元前544年季札观乐时,“诗”的总体面貌和今天的留存相仿佛,而当时孔子年仅八九岁,不可能进行“删诗”。
“删诗”指的是春秋时期,诗歌是很多的,据司马迁说有3000多篇,后来孔子十取其一,整理成集,就剩下了305篇。“删诗”问题是《诗经》学史上的一大公案。
删诗”的说法。支持“删诗说”的理由:出于对《史记》的信赖和尊重。认为500年间不可能只有300首诗歌,因此孔子进行了筛选。引用《论语》中孔子对“诗”的谈论作为证据。然而,现代学术界普遍认为孔子的“删诗说”不能成立,这主要是基于对现有史料和《诗经》内容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得出的结论。
孔子删诗说
1、对孔子删诗说的看法:孔子删诗说概述 孔子删诗说,是指孔子在整理古代诗歌时,对《诗》进行了删定。这一观点在历史上有着广泛的影响,被视为孔子在文化传承方面的重要贡献之一。关于孔子删诗的背景和目的,历史上存在多种解释和观点。对孔子删诗说的认同 我认同孔子删诗说的观点。
2、最早提出“孔子删诗说”的是司马迁。司马迁在他的著作《史记》中,提出了“孔子删诗说”。这一学说被普遍认为是关于孔子与《诗经》之间关系的最早论述。接下来进行 司马迁的提出 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司马迁提到了孔子对《诗》的整理工作,这是“孔子删诗说”的最初来源。
3、孔子删诗说的反对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时间上的不可能性:公元前544年季札观乐时,诗的总体面貌与今日留存相仿,而那时孔子约九岁,因此从时间上判断,孔子不可能在那时进行删诗这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