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的洋务生涯
李鸿章的洋务生涯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重要而复杂的时期。他积极倡导并参与了洋务运动,试图通过引进西方科技和文化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李鸿章对洋务运动的推动主要体现在军事、教育和经济三个方面。在军事上,他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以加强国家的防御能力。
带头创办实业,领导洋务运动,与守旧派作斗争。也许在今人看来,洋务运动并不是彻底的革新,并没有真正的挽救国家于水火。当在当时能够站出来,足以证明李鸿章的前瞻性,事实上后来与列强周旋,很大部分都是依靠洋务运动的积蓄来斗争的。所以李鸿章功绩极大,更不用说他创办的北洋水师了。4。
甲午战争失败后,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使得李鸿章在清朝的地位不断下降。清朝内部,李鸿章被朝中众多忠臣弹劾,李鸿章失去了直隶总督、两江总督等官职,只能呆在家里。慈禧太后在李鸿章身上为清朝做出了很多贡献,所以她派李鸿章去欧美国家,不断学习欧美国家的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
李鸿章作为清朝的一名大臣,在当时能够认识到西方科技的强大,懂得想西方学习,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愿意向他人学习来完善自己的人。从历史发展的方面来说,李鸿章的洋务生涯为保护中国和提高国家的实力是有很大的作用的。
历史迷城——《血色黄昏——李鸿章的洋务生涯》的观后感大凡每一个有名气的人物总有一段迷离的历史,或者说每一段让人瞩目的历史都有那么几个难以评论是是非非的人物。
李鸿章生平简介 李鸿章(1823~1901),字子黻,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清同治帝时李鸿章任两江总督,后又继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父亲李文安,曾任刑部郎中。谥号“文忠”。安徽合肥人。 李鸿章为清末淮家军阀,洋务派首领,掌握外交、军事、经济大权。
李鸿章生平简介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字子黻、渐甫,号少荃、仪叟,谥文忠,安徽合肥人。中国清朝末期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1877年10月3日,李鸿章筹办开平矿务局。
李鸿章出生于合肥县东乡(今肥东县现属合肥瑶海区)磨店乡。李鸿章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大哥李瀚章(1821-1899),后来也官至总督;三弟李鹤章、四弟李蕴章、五弟李凤章、六弟李昭庆(1835-1873),后来也都非富即贵。
李鸿章出生于合肥县东乡(今肥东县,现属合肥瑶海区)磨店乡。李鸿章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大哥李瀚章后来也官至总督,三弟李鹤章、四弟李蕴章、五弟李凤章、六弟李昭庆,后来也都非富即贵。李鸿章本人,生前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身后被慈禧太后称赞为“再造玄黄”之人。
从李鸿章的洋务生涯中,能得出什么认识
像李鸿章,从我初中第一次认识他到高二结束了历史课,在心中一直将之鄙视,最近知识渐渐的扩充,对于如何认识历史,认识人物有了逐渐成熟的看法,开始从新省视过去的偏见。
当在当时能够站出来,足以证明李鸿章的前瞻性,事实上后来与列强周旋,很大部分都是依靠洋务运动的积蓄来斗争的。所以李鸿章功绩极大,更不用说他创办的北洋水师了。4。外交上的一力周旋 李鸿章代清王朝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诸如《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这是他后世最大的骂名。
甲午战争失败后,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使得李鸿章在清朝的地位不断下降。清朝内部,李鸿章被朝中众多忠臣弹劾,李鸿章失去了直隶总督、两江总督等官职,只能呆在家里。慈禧太后在李鸿章身上为清朝做出了很多贡献,所以她派李鸿章去欧美国家,不断学习欧美国家的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