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奇传文言文翻译
1、杨士奇,名寓,以字行,泰和人。建文初,集诸儒修《太祖实录》,士奇己用荐征授教授当行,王叔英复以史才荐。遂召入翰林,充编纂官。士奇奉职甚谨,私居不言公事,虽至亲厚不得闻。
2、皇上也厌倦了打仗,想准许这一请求。英国公张辅、尚书蹇义以下的人,都说给他封号没有名义,白白地向天下人示弱。皇上召见杨士奇、杨荣谋划,二人竭力说:“陛下体恤百姓的生命所以安抚荒远的边地,不是没有名义。
3、这段文言文节选自《玉堂丛语行谊》-杨仲举,译文如下:杨仲举先生(杨翥),曾经在胥溪之上讲道,学生和门徒很多。杨士奇从庐陵来,偶然遇到,寻求学馆教书之职,杨仲举先生与杨士奇谈论经史,认为他学问很好。
4、求这段文言文的翻译 这段文言文翻译:杨仲举先生,曾经在胥溪之上讲道,学生和门徒很多。 杨士奇从庐陵来,寻求做讲学教师的机会,杨仲举先生与杨士奇谈论经史,认为他学问很好。
杨士奇是怎样报答老师杨仲举的?
1、杨士奇从庐陵来,寻求做讲学教师的机会,杨仲举先生与杨士奇谈论经史,认为他学问很好。于是告诉主人说“我不足以当你的老师,还应该寻找我的老师来教你。 于是请求告辞离开。
2、杨仲举先生(杨翥),曾经在胥溪之上讲道,学生和门徒很多。杨士奇从庐陵来,偶然遇到,寻求学馆教书之职,杨仲举先生与杨士奇谈论经史,认为他学问很好。
3、主人问能当他的老师的人是谁,他指的就是杨士奇,最后主人邀请了杨士奇(做老师),杨士奇很感激他。 后来杨士奇当了阁首,把杨仲举推荐进翰林院。
杨士奇的继父是谁?
1、洪武四年(1371),杨士奇的母亲改嫁了,杨士奇从此便多了一位继父,一位严肃且严厉的继父。这位继父叫罗性,他同时也兼任杨士奇的老师。
2、也许是为了孩子的前途,洪武四年(1371),杨士奇的母亲改嫁了。继父叫罗性,这个人出生世家且有官职,为人严厉。因为他,杨士奇得以学习更多的知识。进入罗家后不久,杨士奇就改姓了罗。
3、洪武年间杨士奇一岁时丧父,其母改嫁时任德安同知的罗性,杨士奇遂改姓罗[1]。后一次罗家祭祖,年幼的杨士奇自做土像祭祀杨氏祖先,被罗性发现并赞其志,恢复其宗姓[2]。
明朝著名学者,大臣杨士奇是一个怎样的人?
1、杨士奇从小就表现出聪慧的天资,据说他才五岁就能够背诵《大学》了。他的继父虽是文士,但是孤高冷傲,向来看不起杨士奇,所以对他一直都是冷言冷语,从未正面看过他。可是杨士奇如果想生存下去,就不得不改掉自己的姓。
2、他是明代著名的学者和大臣,与杨蓉、杨普并称“三阳”。看居住地和县,也叫“昔阳”。杨士奇年轻而孤独,他的家庭极其贫困,但杨士奇从小就是一个有抱负的人。
3、杨士奇作为明朝初年一个颇有远见的政治家,对明王朝的辅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后回顾他的一生,就会发现杨士奇作为臣子,他安守本分,低调蛰伏;作为朋友,他坚守本心,矢志不渝。大浪淘沙,始见真金。
4、杨士奇(1366~1444)杨士奇简介,明代大臣、学者,名寓,字士奇,以字行,号东里,谥文贞,汉族,江西泰和(今江西泰和县澄江镇)人。
5、杨士奇(1364年-1444年),名寓,字士奇,一字行,号东里,谥文贞,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吉安路太和州(今江西省泰和县)人。因其居地所处,时人称之为“西杨”。
6、杨士奇是明朝的名臣,辅助君主,抵御外寇,是明朝著名学者、大臣,与杨荣、杨溥并称“三杨”。辅佐大明好几位君主,见证朝代更迭的贤明之士。
杨士奇是如何在官场一帆风顺的?
1、精于为官之道 杨士奇本身极具才干,能够得到皇帝的赏识,而且其精于为官之道,曾经当过朱高炽的老师,更是在朱棣面前力保朱高炽,为此还曾经短暂的进入过诏狱。
2、这位贫穷的乡村教师就是杨士奇,杨士奇辅佐过明朝多位太子,与杨荣、杨溥一起辅佐的时候,明朝达到了盛世,这一切都要得益于他教导有方,还有低调、正直的性格。
3、明成祖登基后,因其善于《周易》,而杨士奇恰好精通《周易》,受到孤儿们的青睐,先入左中郎将,后入左丞相,地位渐高。明成祖北巡时,常到太子朱高炽处监督,杨士奇奉命辅佐太子朱高炽,从而逐渐成为重臣。
4、杨士奇为人中正、宠辱不惊,这也让他在复杂的官场上避免了处处树敌。 一次,广东布政使徐奇进京,带了一批岭南的土特产,准备送给朝中大臣。不料,送礼的名单被成祖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