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鳌头,琉璃,中轴线,金銮殿的意思
鳌头,指皇宫大殿前石阶上刻的鳌的头,考上状元的人可以踏上。后来用“独占鳌头”比喻占首位或取得第一名
琉璃,琉璃是一种中国古法材料,以来一直是皇室专用,对使用者有极其严格的等级要求,所以民间很少见。
中轴线,中轴线晌迹从宴毕并永定门到钟鼓楼,全长7.7公里的中轴线是古都北京的中心标志,也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城市中轴线。京中都在850多年前北京被称作京中都,具体指广安门那个位置。1620年成吉思汗三次攻打京中都,后来忽必列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元大都。
金銮殿,又名太和殿,位于中国北京紫禁城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称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自建成后屡遭焚毁,数液又多次重建,今天所见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太和殿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
金銮殿是啥
紫禁城中清故宫的太和殿经常被俗称为“金銮殿” ,然而,金銮殿的出处却在是唐朝长安的大明宫。不过,这里的金銮殿并非皇宫中最为重要的正殿,也不是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场所。
金銮殿位于大明宫太液池南边,地势高爽。殿旁有金銮坡,与麟德殿、翰林院相邻。《资治通鉴·唐顺宗永贞元年》上载:“猝召翰林学士郑絪、卫次公等至金銮殿。”宋史学家胡三省·注引宋代程大昌《雍录》曰:“金銮坡者,龙首山之支陇,隐起平地而坡陁靡迤者也。其上有殿,名曰金銮殿。殿旁有坡,名曰金銮坡。” 由于比邻大明宫西边的翰林院,金銮殿是文人学士等待皇帝诏命应对之所,因此极有名气。
李白在翰林院就职的时候,就经常出入金銮殿,受到唐玄宗的召见。他曾写《赠从弟南平枯洞太守之遥二首》∶"承恩初入银台门,著书独在金銮殿。"意思是说,身为翰林供奉,每天都进出翰林院,撰写著作就在金銮殿。又因为金銮殿与翰林院相接,故翰林学士又美称为"金銮"。如元代马端悔悉临撰《文献通考·职官八》:“前朝因金銮坡以为门名,与翰林院没前枯相接,故为学士者称金銮以美之。” 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故事一》:“唐翰林院在禁中,乃人主燕居之所,玉堂、承明、金銮殿皆在其间。”宋代时仍沿袭唐制,也在京城建有金銮殿。而唐宋时期出现许多文人雅士,在写作中都把皇宫正殿称为金銮殿,再加上之后的一些民间戏曲小说中,也有相同的称呼。因此,皇宫的正殿称为金銮殿的俗称也就日渐形成。
北京故宫三大殿中的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明清时皇帝登基和举行大典的地方。是世上最高的重檐庑殿顶建筑。除殿顶一条正脊外,两层重檐各有四条垂脊。正脊和垂脊不仅使用黄彩琉璃瓦制作的仙人和形象各异的走兽装饰物,而且殿顶的垂脊兽是唯一十样俱全的。八条垂脊共饰有八十八个仙人。
白居易《山中与元九书因题书后》: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
白居易《重赠李大夫》:早接清班登玉陛,同承别诏直金銮。凤巢阁上容身稳,鹤锁笼中展翅难。流落多年应是命,量移远郡未成官。惭君独不欺憔悴,犹作银台旧眼看。
白居易《梦裴相公》:五年生死隔,一夕魂梦通。梦中如往日,同直金銮宫。仿佛金紫色,分明冰玉容。勤勤相眷意,亦与平生同。既寤知是梦,悯然情未终。追想当时事,何殊昨夜中?自我学心法,万缘成一空。今朝为君子,流涕一沾胸。
徐寅《尚书新造花笺》:浓染红桃二月花,只看神笔纵龙蛇。浅澄秋水看云母,击碎轻苔间粉霞。写赋好追陈后宠,题诗堪送窦滔家。使君即入金銮殿,夜直无非草白麻。
王建《上杜元颖相公》:学士金銮殿后居,天中行坐侍龙舆。承恩不许离床谢,密诏常教倚案书。马上唤遮红觜鸭,船头看钓赤鳞鱼。闲曹散吏无相识,犹记荆州拜谒初。
故宫宫殿名称的意义
故宫宫殿名称的意义
一、紫禁城
故宫中的每一株草木都有着意义,非常能够体现我国的文化历史。其中最开始命名的是紫禁城,这个名字很有考究,据说故宫的结构是模仿天宫的构造,讲究的是天人合一,其中周围还环绕着二十八宿。紫禁城的紫代表的是紫垣正中,北极星正处于中天,是所有星宿的中心,有着无比高的尊严,严谨侵扰,所以叫做紫禁城。这座城还有着儒家理念,也代表着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
二、太和殿
中国古人从“天人合一”的天地之本中寻求“和的先天根据,从“和实生物”的不息生命中追求“和”的内在潜能,从“心平气和”的社会构建来证明“和”的现实可能,而“保合太和”的最高价值向往为中国古人提供了“和”的超越境界与理想世界,“人生天地”主体之所具有的自觉完善的价值则论证了“和”之实现的不竭动力。
三、金銮殿
因为李白在唐玄宗时曾为翰林供奉,就常常进出金銮殿,受玄宗召见。他曾写《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承恩初入银台门,著书独在金銮殿。意思是说,身为翰林供奉,每天都进出翰林院,撰写著作就在金銮殿。又因为金銮殿与翰林院相接,故翰林学士又美称为"金銮"。如元代马端临撰《文献通考·职官八》:"前朝因金銮坡以为门名,与翰林院相接,故为学士。代时仍沿袭唐制,也在京城建有金銮殿。而唐宋时期出现许多文人雅士,在写作中都把皇帝称为金銮殿,再加上之后的一些民间戏曲小说中,也有相同的称呼。因此,皇宫的正殿称为金銮殿的俗称也就日渐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