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各源汇项处理
1、主要包括补给项和排泄项。补给项包括降水入渗量,灌溉回归量;排泄项主要包括开采量和蒸发量。(1)降水入渗补给量 降水入渗补给是本区主要的补给源,其入渗量与降水量、潜水水位埋深和包气带岩性有关。
2、根据模块化三维有限差分地下水流动模型计算软件的特点,为了更好描述在表高程、水头边界、汇源项,在平面上将计算区按每个单元均是边长为800m的正方形进行剖分,共剖分成154 048个单元(图4-6),其中有效计算单元61 588个,总面积为39 4132km2。
3、(二)源汇项 降雨入渗 模拟区内收集到的资料多为2000年之前的,与模型识别阶段不符,这里采用多年月平均值代入模型进行识别。降水入渗补给量计算见表5-22,运城盆地各县市多年月平均降水量分布见图5-36。 地表水体(河流、湖泊、水库等)渗漏补给量 地表水的渗漏补给可分为渠系渗漏补给及河流渗漏补给。
数学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1、定价160时,收入为150*55%*160=13200 定价140时,收入为150*65%*140=13650 定价120时,收入为150*75%*120=13500 定价100时,收入为150*85%*100=12750 假设:曲线为中间高两侧低,可试一元二次回归,设二次回归模型。
2、机理分析法:根据对客观事物特性的认识,从基本物理定律和系统结构数据推导出模型。- 比例分析法:建立变量之间函数关系的基本方法。- 代数方法:求解离散问题的重要方法。- 逻辑方法:在决策、对策等学科中得到广泛应用。- 常微分方程:解决两个变量之间变化规律的关键方法。
3、建立数学模型的步骤通常包括: 问题抽象:将实际问题提炼成适合数学描述的形式。这一步骤需要深入分析问题,识别关键要素和变量,并进行必要的概括和抽象。 建立假设: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和现实世界的限制,制定合适的假设条件。这些假设有助于简化问题,使其更易于建模。
数学模型与数值模型
1、为了使所建数值模型能对客观水文地质原型达到仿真,需对模型进行调试和识别。将模型所需全部数据输入模拟计算程序,用多次反演试算法试算,不断调整模型参数,修正模型的各个失真部分,最终使模型对原形达到较为逼真的拟合,以作为模型识别的参数。
2、物理建模:分析体系存在的物理现象,构建物理模型。数学建模:基于物理模型,抽象出数学模型。数值建模:将数学模型转化为数值模型,涉及连续方程的离散化等步骤。代码实现:将数值模型转化为计算机程序。数值模拟/仿真:在计算机上运行程序,得到数值解或近似解。
3、解析模型:通过数学公式或方程直接求解的模型,适用于具有明确数学表达式的简单系统。数值模型:通过数值方法求解的模型,如有限元分析、蒙特卡洛模拟等,适用于复杂系统或无法直接求解的方程。 按模型的目的分类:预测模型:用于预测未来趋势或结果,如时间序列分析、回归分析等。
4、接下来,物理建模的结果转化为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将复杂的物理现象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以便于分析和计算。紧接着,计算成为实现数学模型的下一步。通过数值方法和计算机程序,我们对数学模型进行求解,得到具体的计算结果。计算结果是模拟的基础。
降水入渗补给系数
设该时期的降水量为P,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水量为Pr,则降水入渗补给系数α用下式表示:α=Pr/P。
降水入渗补给系数,这个指标的取值范围在0到1之间,它反映了降水对地下水补给的程度。这个系数Pr的大小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包括:首先,总雨量是决定因素之一,即某一时段内的降雨总量。雨量越多,可能的入渗补给也越多。
因此年降水入渗补给系数为降水所引起的地下水升幅之和乘以给水度被年降水量除。 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法汇编 式中:μ———给水度; Δhi———降水引起的次水位升幅; N———全年降水次数,iN; ∑Pi=P年———年降水总量; Ni———年内降水引起水位升幅的有效补给的次数,NiN。
定义理解:降水入渗系数是衡量特定时间段内,地下水得到补给的水量与同期降水量之间关系的指标。它表示为降水入渗补给的水量与总降水量的比率。计算公式:降水入渗补给系数α的计算公式为:α = Pr / P。其中,P代表特定时间段内的总降水量,Pr代表该时间段内被地下吸收并补给地下水的水量。
将补给水量除以同期的降水量,即可得到降水入渗补给系数α。若计算周期内有多次降雨,需累加每次的地下水位上升幅度,然后与总降水量进行计算,以获得该时段的降水入渗补给系数。限制条件:在地下径流较强的山区或山前地区,此方法应用较为有限。
例如,温度适中时,土壤中的水分更容易被吸收;而在极端气候条件下,入渗可能会受阻或减少。综上所述,降水入渗系数是一个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复杂指标,其值会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为了准确评估地下水补给情况,需要根据具体的计算时段和地区特点来确定相应的降水入渗补给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