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的轨迹?
月亮与太阳一样,遵循东升西落的轨迹。 傍晚时,月亮出现在天空的西边,这是因为月亮也随着太阳一同下山。 尽管太阳在黎明时分升起,月亮实际上也在同一时刻升起,但由于白天光线明亮,人们通常不会注意到这一点。 太阳落山后,天色渐暗,人们才会注意到跟随太阳的月亮,它也正准备落下。
月亮的升起与落下,与太阳一样遵循地球自转的规律。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而月亮绕地球运行的方向同样是自西向东。这就意味着,从地球上看,月亮的运动轨迹是东升西落。为了理解这一现象,可以将其比作我们在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上观察到的另一辆较慢行驶的汽车。
在地球上观察月亮:月亮是由西向东的围绕地球运行的!阴历一个月运行一周,但由于地球由西向东自转(约24小时一周),我们看起来,每一天月亮都是经过南天东升西落。
基础规律 月亮每天升起时间比前一天晚约50分钟,落下的方向也会略微偏移。这是因为地球自转的同时,月亮也在绕地球公转,形成轨迹的周期性变化。 季节影响 夏季的满月升得较低,靠近地平线;冬季的满月则升得更高,路径更陡。比如在12月,北京的月亮升起点会比6月偏北30度左右。
月球的资料
月球是地球唯一一颗天然卫星;轨道半径: 距地球384,400千米;行星直径: 3476千米;质量: 35e22千克。月球是被人们研究得最彻底的天体。人类至今第二个亲身到过的天体就是月球。月球的年龄大约有46亿年。月球与地球一样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最外层的月壳平均厚度约为60-65公里。
月球的资料如下:基本资料 直径:约为3474公里。 质量:约为地球的1/81。 表面特征:有大量的尘埃和岩石,没有大气层,环境极端恶劣。表面特征 月海:月球表面的低洼区域,颜色较暗。 月陆:月球表面的高地,通常覆盖着厚厚的岩石。 撞击坑:由小行星撞击月球表面形成,数量众多。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以下是关于月球的简短资料:基本属性:月球俗称月亮,是太阳系中第五大的卫星,其直径略大于地球的四分之一,质量约为地球的1/81。它是相对于所环绕的行星体积和质量最大的卫星,也是太阳系内密度第二高的卫星。名称与象形文字:在中国古时,月球又称太阴、玄兔、婵娟、望舒。
月球的资料如下:基本属性:月球是地球的自然卫星,也是太阳系中第五大的卫星。人类肉眼所见常称其为月亮,中国古时还有太阴、玄兔、婵娟、玉盘等多种称呼。尺寸与质量:月球的直径大约是地球的四分之一,其质量大约是地球的八十一分之一。
月球直径约3478公里,体积约为地球的1/49,质量约7350亿亿吨,表面重力约为地球的1/6。 月球永远都是一面朝向我们,这一面称为正面。另外一面,除了在月面边沿附近的区域因天秤动而中间可见以外,月球的背面绝大部分不能从地球看见。在没有探测器的年代,月球的背面一直是个未知的世界。
月球作为人类探索宇宙的“第二故乡”,是除地球之外研究最为深入的天体。其年龄约达46亿年,与地球共同见证了宇宙的演变。月球的构造与地球相似,具备壳、幔、核等分层结构。最外层的月壳,平均厚度约为60至65公里,是月球表面的“守护层”。
月亮变化的规律
月中时,月亮的升起位置变为在东方。 之后,升起的位置又逐渐向西移动,到月末时,月亮在西方升起。 月球沿着椭圆形的轨道绕地球运行。这个轨道在天球上呈现为一个大的圆,称为“白道”。 白道平面与天赤道不重合,也不平行于黄道面,并且其空间位置随时间变化,周期大约为232天。
月相是指月球被太阳照亮部分的不同形态,地球上的观察者看到的是月球的圆缺变化。月相的变化遵循一定的规律。 农历每月三十或初一,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地球上的人们看到的是月球背离太阳的暗面,此时称为新月或朔,出现在清晨,与太阳同升同落。
月亮升降方向的规律是:月亮通常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但具体升起的方向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有所偏移。月亮的基本升降方向 月亮的升起和落下是地球自转引起的明显运动。由于地球从西向东自转,月亮(以及太阳和其他天体)总是从东方升起,向天空移动,然后从西方落下。
由于月球绕地球继续向东运行,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成为直角,即月地连线与日地连线成90°。地球上的观察者正好看到月球是西半边亮,亮面朝西。
基本规律:月亮的升落是地球自转引起的一种视运动,由于地球从西向东自转,月亮总是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季节变化:夏季:月亮会从东偏南方向升起。冬季:月亮则会从东偏北的方向升起。春秋季:月亮大致从正东方升起。
满月过后,月亮的亮面逐渐变小,到农历二十二十三,又能看到半个月亮(凸边向东),叫做下弦月。下弦月半夜时分才能从东方升起。再过一个星期,月亮又回到朔。月相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地变化着。如果用月相变化的周期计算,从新月到下一个新月,就是一个朔望月,为253天左右。
一个月中月亮的变化
满月之后,亮面开始向西侧逐渐亏缺,到农历二十二或二十三时,又会看到半个月亮,称为“下弦月”。此时月球越来越接近太阳,半夜才能从东方升起。再过三四天,月球又会变成一个细长的月牙,弓背朝向太阳,被称为“残月”。这一过程再次重复,月球最终会再次回到“朔”,完成一个月相变化的周期。
凸月(农历十六左右-农历二十三左右):180度-270度 下弦月(农历二十三左右):270度 下峨嵋月(农历二十四左右-月末):270度-360度 另外,农历月最后一天称为晦日月亮。
月亮从初一到三十的变化如下:农历初一至初三:新月期,此时月亮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几乎与太阳同升同落,因此从地球上看不到月亮。农历初三至初四:新峨眉月,月亮的月面朝西,太阳落山时,月亮出现在西边四十五度左右的天空上,随着夜晚的深入,月亮逐渐向西移动,晚上九点左右消失在西边的地平线上。
一个月里月亮在每天的形状变化为: 新月(朔月,农历月初一):月亮几乎不可见,或者只能隐约看到一弯细线。 蛾眉月(农历初二至初六):月亮呈如眉似弓的形状。 上弦月(农历初七至初八):月亮呈现半圆形。 渐盈凸月(农历初九至十四):月亮逐渐变为椭圆形。
这样的变化称为“月相变化”,月相变化的顺序是:新月——娥眉月——上弦月——盈凸——满月 ——亏凸——下弦月——残月——新月。月相变化是周期性的,周期大约是一个月。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动。
每月每个时段的月亮分别被称为什么?
新月(农历初一日):此时月亮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我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是月亮的黑暗面,因此看不到月亮。 上峨嵋月:在农历初二晚至初七晚,月亮开始从黑暗面转为亮面,我们可以看到月亮的一小部分亮面。 上弦月:农历初八左右,月亮形成了凸月,我们能看到月亮的一半亮面,这被称为上弦月。
望日指月亮圆的那一天,通常指旧历每月的十五日,望日当天的月亮称为望月,望月又称满月,月影呈圆形。正月初一因为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为元朔,《玉烛宝典》: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
朔指的是农历月份的初一至初十,这个时段的雅称源于古代对月亮阴晴圆缺变化的观察。 每个月的初一,特别称为元朔,不仅是农历正月的开始,也是每月朔日的第一天,具有重要的天文和历法意义。 在民间,朔日有吃素的习俗,这可能与古代认为朔日是一个吉祥的日子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