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研究进展]左冠状动脉血流量
1、Tambe等于1972年首次提出,在排除严重的冠状动脉狭窄、溶栓治疗、冠状动脉成形术、冠状动脉内气体栓塞、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扩张、心肌病等可能导致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减慢的因素之后,冠脉造影显示冠脉远端出现血流速度延迟的现象,称为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Coronary slow flow phenomenon,CSFP)。
2、治疗冠状动脉慢血流导致的心绞痛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一旦发作,应立即停止活动并休息。大多数情况下,症状在停止活动后不久便会缓解。 药物治疗,首选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这有助于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脏血液供应。
3、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可出现典型心绞痛症状,由情绪激动、吸烟等诱因诱发胸痛发作,症状持续时间由数分钟至十余分钟不等,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患者可有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病史,有冠心病家族史、吸烟史。
4、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血流速度减缓。左前降支是冠状动脉的一个分支,为左心室的前壁、侧壁和部分室间隔提供血液供应。左前降支慢血流意思是左前降支的血流速度减缓,当左前降支的血流速度减缓时,会导致心肌缺血,引起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症状。
5、冠心病患者的内皮功能可能出现障碍,这也是导致心绞痛发生的一个因素。微循环障碍:微循环的障碍也可能导致心肌缺血,进而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冠状动脉的慢血流: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减慢,也可能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冠状动脉痉挛和心肌桥:冠状动脉的痉挛以及心肌桥等常见的其他因素,也可能导致心绞痛的发生。
什么是急性冠脉综合症?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一组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主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针对不同类型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方案有所不同: 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治疗目的:主要是缓解缺血及预防严重不良反应。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一组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主要类型: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及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又可根据心电图上ST段的改变特征,细分为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及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一组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主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由于冠状动脉内出现不稳定的斑块,出现破溃,引起冠状动脉出现明显的狭窄甚至闭塞,所导致患者出现的症状。包括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以及不稳定心绞痛。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一旦出现了心前区的持续疼痛,需要尽快到医院进行急救治疗。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或者破裂,导致冠状动脉完全或不完全闭塞,出现的急性冠脉事件,是冠心病急性发作的一种严重类型,类型主要包括不稳定心绞痛、非ST抬高性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这是急性冠脉综合征中较为严重的一种类型,通常是由于冠脉血管完全堵塞导致心肌细胞大面积坏死。心电图上会显示ST段明显抬高,且常伴随特定部位的心肌梗死,如前壁心肌梗死、下壁心肌梗死等。
冠状动脉无保护左主干病变的治疗
心肺功能:有些患者心肺功能特别差,不能耐受麻醉,也可以考虑尝试做介入治疗。要根据患者基础情况,根据病变复杂程度或患者个人对于手术的接受程度来决定是介入治疗还是外科治疗。
适用情况:当左主干病变仅限于干支,未累及分叉部分,即病变未延伸到前降支或回旋支时。手术方式:在左主干内放置支架以支撑并恢复血流。左主干到前降支支架植入:适用情况:当左主干病变涉及分叉,但回旋支开口未受累或受累较轻时。手术方式:支架从左主干一直延伸到前降支,以覆盖病变区域并恢复血流。
病变程度不是很复杂,如SYNTAX评分在22分以下,可以考虑做介入治疗,如果SYNTAX评分超过23分,首先要建议患者做搭桥,如果患者不愿意搭桥也可以考虑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无保护左主干病变介入术式应该从几个方面考虑,因为左主干的延续是前降支,在延续到前降支之前回旋支。
大量新的临床证据改写了以往指南中冠脉搭桥手术作为治疗首选的推荐。SYNTAX研究中,左主干的亚组分析显示,介入治疗1年结果与传统外科搭桥相似,甚至有优于外科搭桥的趋势。 尤其是简单左主干病变,介入支架治疗和外科搭桥相比心脏事件发生率有更低的趋势。
术后要将患者送至合格的CCU监护和治疗,出院后应告知患者遵嘱服药,密切随访,一有症状立即急诊复查。核心依然是确保患者术中和术后、住院期间和出院后的安全,从而确保近期和远期疗效。重点应把握好如下几个方面:(1).严格安全适应证。
左主干加三支病变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冠状动脉疾病,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在具体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如病变的具体位置、程度,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因素,来决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无论是支架植入还是搭桥手术,都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骨质疏松症的参考标准?
跟骨Jham ar ia 分度法, 在 III度定为可疑, 在 III度以下定为骨质疏松。管状骨皮质指数法, 常用在四肢长骨、第二掌骨及锁骨等部位, 皮质指数= 中点皮质厚度/该点骨横径; 指数 0、4为可疑, 0、35诊断为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主要依据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中的T值来判断:T值正常:当T值在1SD及以上时,表示骨量是正常的。骨量减少:T值小于等于1SD且大于5SD时,表示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症:T值小于等于5SD时,表示患有骨质疏松症。
髋部或椎体出现脆性骨折;双能X线吸收检查法:测量中轴骨骨密度或桡骨远端1/3的骨密度T值<-5时,可考虑为骨质疏松;骨密度测量符合低骨量的标准,且肱骨近端、前臂远端的骨脆性增加,可诊断为骨质疏松症。